瀏覽數量: 9 作者: 本站編輯 發(fā)布時間: 2022-12-19 來源: 本站
彩色不銹鋼的興起 經過著彩色的不銹鋼,由于更具有美感,且其使用,觀賞價值比較高,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。彩色不銹鋼除有美麗的外觀,作為裝飾外,還可以提高不銹鋼的耐磨性和耐蝕性,因此,不銹鋼著彩色技術開發(fā)了表面處理又一新領域。它不僅使白亮不銹鋼制品獲得五彩繽紛的裝飾表面,而且能提高其內在的質量,具有某些特殊性能。彩色不銹鋼可廣泛應用于建筑裝潢,廚房用具,加點電器,儀器儀表,汽車工業(yè),化工設備,標牌印刷,藝術品宇航軍工等行業(yè),在國內外市場上極具競爭力,受到廣泛重視。
彩色不銹鋼的回顧 不銹鋼的應用和發(fā)展已有80多年歷史,但對它的著彩色處理工藝是在近20多年來才廣泛引起興趣。早在1927年,哈耶德(Hayield)和格林(Green)就曾經獲得在硫酸和鉻酸水溶液中進行不銹鋼著彩色處理的專利。他們談到,不銹鋼著色外觀與其表面狀態(tài)有關,只經過除油處理而未經拋光的不銹鋼表面,著色后其表面暗淡無光,而經過機械拋光后不銹鋼表面,著色后可獲得光滑美觀的外表,但是,由于所獲得的彩色膜不耐磨,抗污性差,即沒有解決膜的固化問題,而且主要是把不銹鋼著黑色,因而未得到進一步的應用。1939-1941年,貝特且勒(C。Batlcheller)相繼提出了三個不銹鋼著彩色的專利。他發(fā)明了在不銹鋼表面獲得除黑色外的其他色的著色工藝。他的專利推薦用含氧化劑的硫酸水溶液,所有氧化劑是鉻酸鹽和重鉻酸鹽。在處理時,顏色隨不繡鋼中含鉻量(1%-22%)的遞增,而出現灰,黑,深藍,黃棕及咖啡色幾種。1965年克勒格(Cleff)和格利寧(Greening)發(fā)表了專利,觀察到在鉻酸和硫酸溶液中添加少量鉬酸銨(最佳6.5-8g/L) ,可以提高著色膜的光澤。1968年詹姆斯(James) ,斯密斯(Smith)和托特(Tottle)提出在不銹鋼上形成多種色彩的專利。同年,伊萬斯(Evans)詹姆斯(James)和斯密司(Smith)發(fā)現添加爾價錳(硫酸錳4-5g/L) 可加速彩色膜的形成。上述許多方法都是可行的,但他們在1968年以前都未獲得廣泛應用,其原因有兩個:一是以前這些方法所獲得的彩色都不太美觀,不符合裝飾要求,二是這些彩色膜耐磨性較差,容易脫落或被沾污,因此,均未得到工業(yè)化生產。1972年,英國國際鎳公司歐洲研究和發(fā)展中心提出因科(Inco)工藝法是經過改進后具有真正有實用價值的工藝,該工藝是將拋光后的不銹鋼浸入80-90℃的鉻酸-硫酸混合液中,隨著時間的變化,表面生成不同厚度的氧化膜,由于光的干涉而產生不同的顏色,最初該法的缺點是采用控制時間法來控制彩色。當溶液的組成和溫度稍優(yōu)變化是,就不能得到重現性好的顏色,為了克服這一缺點,因科公司后來又采用控制電位差的方法,伊萬斯(Evans)用飽和甘汞電極作參比電極測量著色過程中的電位變化,并對著色工藝及成膜機理進行了詳細研究。1977年阿里索尼等用飽和甘汞電極和鉑電極作參比電極,測量了著色過程中電位-時間變化曲線,并確定了起色電位和某一電位之間的電位差出現一定的顏色,從此,彩色不銹鋼著色走上了工業(yè)化的發(fā)展道路。